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娱乐 > 经常疲乏可能生此病正文

经常疲乏可能生此病

作者:综合 来源:百科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4-10-30 22:18:37 评论数:

经常疲乏可能生此病

汉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"策疲乏之兵,经常当新羁之马。疲乏" 宋苏轼《东坡志林·游松风亭》:"纵步松风亭 下,经常足力疲乏,疲乏思欲就林止息。经常"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"几个月来的疲乏精神的紧张,使他现在露出有点疲乏的经常神色。"巴金《秋》一:"不过我近来实在疲乏得很,疲乏遇到的经常全是不如意的事情。"

疲乏又称疲劳,疲乏是经常一种主观不适感觉。但客观上会在同等条件下,疲乏失去其完成原来所从事的经常正常活动或工作能力。凡是疲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出现疲乏,故可以引起疲乏的经常疾病很多。

当人们用脑过度精神疲惫的时候,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额,或者用拳头轻轻地敲打,其实,这就是刺激头部的两个重要的养生穴位:印堂和神庭。另外,头痛头昏,按摩这两大养生穴位,疗效显著。

按摩印堂穴和神庭穴位,对消除头痛头昏、恢复大脑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果同时按摩这两大养生穴位,则互相补益,效果更佳。

印堂穴

此养生穴位是人体经外奇穴,《达摩秘功》中将此穴也列为"回春法"之一,可见其重要地位。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。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,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。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~30圈,逆时针揉动20~30圈即可。

神庭穴

神庭穴属人体督脉,刺激此养生穴对神经系统有治疗作用。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面,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左右,按揉方法与印堂穴相同。

小疲乏可能是大病

症状:80%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首发症状是疲乏无力

诊断:症状多而复杂,非常容易与脑血管病、亚健康、脊髓炎、病毒性脑炎等相混淆

危害:有一定的致残性,如不诊治,近50%的患者20年后将依靠轮椅生活

危害:

如不诊治,一半患者将坐轮椅。

多发性硬化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,易发于10~40岁的青壮年,女性患者约是男性患者的2~3倍。近年来,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高。

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多发性硬化症具有一定的致残性。患者刚开始时会视力模糊、四肢疲劳、行走困难,如果不进行治疗,症状将会逐渐 加重,发作次数频繁,严重的会造成突然失明、瘫痪。据统计,如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,有近50%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在20年后将依靠轮椅生活,也 有约40%左右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,导致其自杀率是正常人群的7.5倍。

患者如果能够获得正确的诊断,多发性硬化症是 可以治疗的,很多患者甚至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。而在我国,由于大多数患者、亲属甚至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多发性硬化及其治疗缺乏足够的 认识,相当多的患者贻误了治疗良机,导致一些患者最终得不到很好的康复。

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、亚健康

目前,世界上约有250万多发性硬化症患者,我国已确诊的患者约3万,但事实上还有很多潜在的患者并不清楚自己患有多发性硬化症,例如很多人会因视力模糊而到眼科就诊,但却查不出什么问题;还有的患者首发症状为消化道症状,如呕吐等,则很容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。

这是因为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极其多样复杂,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。多发性硬化症的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(见于80%的患者)、麻木 (可以累及面部、躯体、肢体)、视力模糊等,其他症状还包括呕吐、抑郁、遗忘等,这些症状很多疾病都有,特别是疲乏,很多人都会认为是"累了",休息几天 就没事了,因此该病经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、亚健康、脊髓炎、病毒性脑炎等,很多患者往往要经历多次诊断,甚至多次转诊之后,才会被送到神经科来进行检查。

可控可治,关键是"早"

多发性硬化症诊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。目前,多发性硬化症国际上治疗进展很快,治疗药物很多,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 疾病的发展。一般来说,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分为两个时期: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。急性发作期是症状发作的阶段,这时主要需要通过激素冲击治疗来迅速控制病 情、缓解症状,以防止疾病进展恶化;而当进入缓解期,症状消退,但这时疾病并未治愈,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来预防复发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,这时主要采用 干扰素β-1b来治疗,通过改善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,降低免疫系统细胞的活性,能有效减少免疫细胞对髓鞘膜的攻击,大大减少损伤的发生,甚至残疾发生 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。

多从环境因素上入手

多发性硬化症是环境因素(如拉肚子、感冒等感染 史、日照、饮食等)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由于某些病毒含有与人体脑脊髓髓鞘成分相同的分子结构,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破坏了脑脊髓以及视神经的正常成分,于是就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。遗传因素难以控制,因此预防上多从环境因素上入手。

强身健体包括:平时积极锻炼身体,提高机体抵抗力,避免受凉,防止感染。同时要减少脂肪的摄入,尽量少吃肝、肾、蛋黄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;少吃或 不吃煎炸食物;多食用高钙食物及蔬菜水果,保证维生素A、C的摄入;保持情绪稳定,劳逸结合,避免过凉或过热等。